您的位置:首页 >数据 >

漯河市财政局:立足全局 科学规划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观焦点

2023-04-24 11:41:55    来源:中原经济网

河南经济报 记者 刘学中 通讯员 刘俊洋


(相关资料图)

建设美丽乡村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漯河市自2013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立足全局,科学规划,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十年来,漯河市先后实施了50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累计投入各级财政专项资金4.7亿元,引导撬动村民筹资筹劳、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投入1亿元,建成了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乡村。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漯河市的金字招牌、财政工作的一大亮点。

采取有力措施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漯河市财政局党委高度重视,经常听取工作专题汇报,研究相关政策,并与省财政厅进行业务对接,制定有效措施,扎实工作,推动全市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顺利开展。

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乡村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惠民政策,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主动意识和参与度,从“要我建设”到“我要建设”的观念转变中,使群众形成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爱护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及时将《河南省财政厅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转发给县区,鼓励符合条件的乡镇竞争申报,并进行实地考察,优中选优,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确保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提高了全市项目的申报成功率。

二是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坚持先有规划,后有项目的原则,组织县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实行项目滚动机制,建设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入库的项目要求完成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具备开工条件,由“资金等项目”转变为“项目等资金”,为在全省竞争立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行综合配套投入,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达项目总投入的30%,每年年初都按照预算将市级财政应配套的资金打足打满,确保了市级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是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工作。制定《漯河市美丽乡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以及资金的拨付等具体操作程序进行细化,进一步明确县区财政部门、乡镇政府、项目村职责,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制定项目建设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要求各县区在严格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日完工并发挥使用效益。同时对项目建设内容、工程建设进度、资金预算执行等进行定期督导、认真核查,及时跟踪督促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落实情况,对进展缓慢的县区进行约谈,适时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通报,努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

五是建立后期管护长效机制。制定了《漯河市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后期管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进行管护,后期管护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由管护主体承担,市县给予适当补助,切实解决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管、无经费的重建轻管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成效显著

一是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基础设施改善为主要建设内容,支持项目村庄建设硬化道路117公里、路灯5615盏、垃圾转运站12座、垃圾收集点13个、污水处理设施9座、雨污管道126公里、文体活动场所8处、绿化34万平方米。通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项目乡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环境卫生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有力提升了农民生活品质,在全市城镇化建设中发挥了典型示范引导作用。2020年,源汇区空冢郭镇半坡朱村被确定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财政部门安排341万元用于该村的道路修建、排水、绿化、广场、环境整治等,半坡朱村被评为漯河市“四美乡村”,村党支部获评河南省2022年度“五星”支部。

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所带来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人居环境的改变如同栽种下梧桐树,引来了发展的金凤凰,为农民创造了勤劳致富的良好条件和发展机遇,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如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胡桥村绿化苗木基地面积扩大到6500多亩,村集体企业总资产达2.4亿元,年销售收入1.7亿元,利润3000多万元。同时,带动周边乡村1500多户农民发展绿化苗木种植,带动面积4000多亩,每年可为农户创收800多万元。

三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培育乡风文明,把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作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条件之一,积极支持文化墙、文化广场建设,农民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乡村新风得到弘扬。如源汇区大刘镇大陈村打造成了历史气息浓厚的陈氏文化墙,主干道两旁的村居墙体上也喷绘上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宣传画,有的还专门配有大陈村本村的乡土文化。该村通过对陈氏家训、陈氏家族发展等信息的整合,已经形成以“廉政文化、家风文化、孝贤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

四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增强了村级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实力,让基层干部找到了新形势下联系群众的抓手和服务“三农”的桥梁纽带,在项目实施中联系群众,在为农民办实事中服务群众、赢得群众。

站在新的起点,漯河市财政局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举措,补齐短板,放大优势,推动漯河市美丽乡村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助力乡村振兴。

标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