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智能 >

官渡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11000多只AI眼睛监控区域安全

2022-02-28 09:06:15    来源:都市时报

2月25日,官渡区创文指挥部组织官渡区市民巡访团专题巡访官渡区政务服务大厅、官渡IOC城市运营中心、中国普洱茶科技数字馆。巡访团发现,官渡区“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涵盖政务、安防、消防、城建、教育、医疗、生活等数十个场景,并取得阶段性成效,让市民感到了更多的获得感、更大的幸福感、更高的安全感,为市民创造提供了更高的生活品质,获得了巡访团高度点赞。

官渡区“城市大脑”

城市治理可监测、防范、控制、量化、考核

今年1月,中国信通院联合发布《数字孪生城市优秀案例汇编(2021年)》及《城市大脑发展白皮书(2022版)》,“昆明官渡区城市大脑项目”成功入选一网统管类优秀案例。巡访团走进官渡IOC城市运营中心,看到宽大的屏幕上,通过视频监控,看到官渡区各地交通通行状况、垃圾存放、占道经营、非机动车停放、路面淹积水等场景。

官渡区城市大脑以智慧化为核心,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出以“1+2+4+N”为主线,建设城市大脑。1个目标:全面建设数字官渡;2个指挥中心:城市运营中心和消防指挥中心,与110指挥中心互联互通;4个基础能力(统一视频监控能力、统一视频会议接入能力、数字孪生地图服务能力、数据接入分析能力);N个智慧应用:旅游、水务、城市管理、综合治理、消防、生态、出行、医疗、民政等。通过对城市“望闻问切”,实现城市治理可监测、可防范、可控制、可量化、可考核的全方位科学分析和决策。

工作人员介绍,在城市运营方面,官渡区城市大脑已有11000多只AI眼睛同时监控着官渡的城市安全,这些AI眼睛,让我们可以实时从大屏上获取统计信息,做到了城市问题主动识别—自动派遣—智能结案。也就是说,通过安装于各路段的视频设备的捕捉,一键定位路面垃圾,形成告警案件,反馈到城市大脑指挥中心,并通过指挥中心实时连线附近环卫工人,下达指令,城市大脑指挥中心自动记录发现垃圾的时间、地点、路段等详细情况,上传截图照片,在环卫人员及时清除垃圾后,自动解除告警事件。整个事件从告警到解除全过程可以在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清晰展现。

治理城市痛点难点

实现“看得见、会思考、喊得动”三位一体

在COP15期间,官渡区城市大脑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统一调配力量,对重大活动进行保障。工作人员介绍:“可以在大屏上通过实景三维,实时、动态掌握重大活动相关信息和资源分布,实时监测活动相关舆情态势以及场馆周边的人流量、交通情况,做到对活动场所周边人、地、物、事、组织全面掌握。”

据介绍,目前“官渡城市大脑”已完成公安雪亮工程7000多路前端摄像头的接入,构建科学化、智能化的城市视觉神经,城管部门使用1100多路视频实现实时的城市管理。水务部门使用40多路湿地公园和100路视频实现路面淹积水和河道溢流管理。15万多个消防物联网设备接入了消防指挥中心和城市大脑。

同时,以城市大脑为核心,实现市、区、街道、社区、网格平台全覆盖;在一个平台上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并在同一平台上实现视频会议、视频通信、远程培训、指挥调度等高清视频全交互,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综治网格化体系。融合通信实现视频会议,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会议纵向打通。政法委、网格中心、消防中心等业务委办局的视频会议横向打通,实现城市大脑IOC运行指挥中心与业务前端的互联互通。截至目前,已完成18个委办局和互联网数据接入与治理。实时接入了区级环卫、气象、水务、消防、网格、重点楼宇、民政、养老、水质等12个系统数据以及40类离线数据,当前治理平台数据量为约1600万条,日增量约2万条,日均治理任务数约1500个。综合服务于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

官渡区城市大脑一期工程,以城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为突破口,以急用先行为原则,实现了“看得见、会思考、喊得动”功能三位一体,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未来,通过实施城市大脑建设,以场景换运用、以应用换产业,以数字基建、数字技术等新型数字经济为带动,构建具有官渡特色的数字经济生态,为官渡区建设“昆明城市新中心、综合枢纽重要承载区、开放发展引领区”提供智能化保障。

智慧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走进官渡区政务服务大厅,巡访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一窗式”综合窗口受理、相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服务平台系统融通、政务服务创新及运行机制,巡访团成员详细询问各窗口的业务量、惠民利企新政策,了解文明城市创建、各项便民新举措为老百姓带来的实惠与便利,并现场进行交流。巡访团成员高度赞扬政务服务中心“一网通办”带来的“四最”:证明材料最少、办事流程最简、办理时限最短、服务质量最优。

在这里,官渡区突出智慧党建的实践运用,深入推进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与云南省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全省试点工作,着力在纵向一网能办、横向一网通办、扁平一网快办上下功夫,打造智慧政务体系,让综合服务平台真正成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实现群众服务一网通办,进一步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官渡区深化综合服务平台与省政务服务平台、一部手机办事通App、城市管理服务平台等数据融合,打通了两类平台数据“堵点”“数据孤岛”,实现平台的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平台融通,解决了政务服务延伸不到社区、群众办事上下跑的难题,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到社区纵向贯通能办、无死角覆盖。截至目前,官渡区累计发布政务服务事项1021个,网上可办事项1014个,网上可办率99.4%;全程网办事项998个,全程网办率97.7%。

同时,推进民政、司法、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高频民生服务事项同标准、无差别“全市能办”,梳理细化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情形,减少办事材料,打通云南省基层综合服务平台与云南省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两个平台融通,把政务服务事项办理下沉到街道、社区,推进政务服务事项“跨区办”“就近办”“马上办”。在区级政务服务中心、8个街道为民服务中心、99个为民服务站设置了“全市能办”服务窗口,公布基层高频民生类政务服务事项28项,加快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至目前,官渡区各级“全市能办”服务窗口受理办件1310件,办结1116件。

帮助特殊困难老年人

推出“线下、线上”便利化举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及时解决广大老年人特别是独居、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在办事服务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实际困难和问题,区政务服务局专门推出了“线下、线上”老年人政务服务便利化相关举措。线下:在官渡区政务服务中心开设“长者服务窗口”,安排专人为老年人提供讲解引导、填报资料、复印打印等全流程“一对一”帮办代办服务。同时,提供老年人及特殊群体“爱心专座”、轮椅、放大镜、老花镜、急救箱等物品。线上: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授权代理、亲友代办等功能,方便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网上办事,让老年人办事少跑路。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官渡在云南省政务服务平台核查公布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1086项,发布马上办事项281项,发布就近办事项54项,发布一次办事项1072项;政务服务事项网办可办率100%,全程网办率99.4%;政务服务好评率100%,评价覆盖率88.12%,主动评价率达96.5%,差评整改率100%。通过“一部手机办事通”总办件量为944828件。

★新闻延展

在中国普洱茶科技数字馆

戴上VR设备

美丽茶山在眼前

走进中国普洱茶科技数字馆,巡访团成员体验官渡“智慧”带来的科技力量和产业发展机遇。该馆应用高清数字三维采集技术,还原普洱茶的生命历程;VR、全息投影、互动屏等先进展陈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云南首个碗幕全角度视频,展示出普洱茶辉煌的过去和壮阔的未来。

“茶山太美丽,村庄一一展现在面前。”巡访团成员坐到VR展示大厅椅子上,戴上VR设备,感受到了茶山村庄、茶叶种植基地的风景,更在互动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感受到科技知识的有趣,加深学习科普知识的印象。

中国普洱茶科技数字馆是官渡区政府、官渡区国投公司于2019年年底建成,占地2500平方米,耗资约8000万元,是全球首个以数字化形式展现普洱茶发展史的公益性展馆。成为云南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普洱茶文化展示窗口。

在这里,建立在线的可视化普洱茶遗传资源数据库,实现基因组数据的可视、可在线操作、可检索、可读和可分享;以实物标本建立云南省古树茶叶片标准品,收集不少于3000份代表古树茶(树龄不小于100年),对叶片进行分类和整理,结合基因组数据定义普洱茶古树的基因特征,将上述标本植入展馆中,作为展示和科研使用,建成云南首个普洱茶古树标准品库;进行了全省古茶园土壤宏基因组大数据采集;以VR技术采集普洱茶原产地的VR视频,进行视频存储和展示;以“普洱茶数字博物馆”为场地,建立普洱茶质量检测中心昆明分中心,对检测中心仪器和设备进行技术支持,对检测方法,特别是基于基因组测序的创新检测方法进行开发;整理和搜集普洱茶相关文献7000篇,视频300段,建立普洱茶文献资料大数据库。

标签: 智慧城市 城市建设 中国普洱茶科技数字馆 AI眼睛监控区域安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