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英文(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2023-01-27 18:03:53    来源:聚焦网

1、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资料图)

2、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3、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4、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5、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6、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7、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

8、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9、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10、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11、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12、(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13、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14、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15、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16、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17、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18、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19、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20、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21、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22、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23、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24、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25、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26、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27、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28、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29、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30、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31、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32、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33、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34、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35、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36、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37、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38、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39、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40、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41、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42、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43、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44、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45、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46、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47、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48、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49、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50、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51、”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52、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53、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54、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55、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56、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57、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58、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59、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60、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61、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62、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63、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64、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65、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66、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67、“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68、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69、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70、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71、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72、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73、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74、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75、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76、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77、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78、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79、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80、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81、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82、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83、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84、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85、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86、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87、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88、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89、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90、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91、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92、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93、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94、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95、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96、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97、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98、”“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99、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100、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101、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102、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103、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104、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105、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106、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107、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108、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109、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110、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111、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112、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11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114、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115、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116、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117、“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8、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11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120、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121、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122、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123、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124、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125、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126、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127、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128、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129、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130、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131、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132、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133、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134、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135、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136、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137、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138、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139、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140、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141、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142、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143、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144、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145、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

146、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147、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

148、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149、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150、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151、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

152、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153、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

154、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155、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

156、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157、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158、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159、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160、”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

161、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162、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163、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

16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165、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166、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167、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168、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169、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170、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

171、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172、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

173、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174、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175、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176、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177、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178、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正月十五 嫦娥奔月 张灯结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