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

新消息丨陆上风电将于2021年全面进入平价时代

2022-12-27 19:57:12    来源:聚焦网

近日,在广东阳江举行的2019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权威学者、开发商、整机厂商等产业链代表就海上风电如何补贴、哪些环节有降成本空间、如何把握产业发展节奏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资料图)

大会召开的同时,海上风电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多家机构签约落户阳江。阳江试图通过打造海上风电产业集群,探索中国海上风电平价之路,在业内打响“海上风电看阳江”的品牌。

零补贴或在2025年后

新政“靴子”落地,补贴退已成定局。

“19个月后,国内陆上风电将全面低价上网。低价上线的过程异常艰难,但严格的标准也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产业进步和精益项目管理。与此同时,海上风力发电的经济要求已经提上日程,将逐步减少补贴,向平价过渡。这必将激发一场创新盛宴,促使企业抓住机遇。”金风科技董事、执行副总裁曹志刚在大会上表示。

从时间段来看,海上风电平价化进程快于陆上风电平价化进程。中国风电行业发展了20多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15年后,陆上风电可以平价上网。然而,海上风电的发展只有10年,才开始过渡到平价上网阶段。

会上,多位业内人士猜测,纯粹从产业发展规律和海上风电现状来看,2025年后国内海上风电将真正实现零补贴。

据与会者透露,预计欧洲要到2023年才能实现海上风电真正的零补贴。如果2025年能够实现海上风电零补贴,那么距离欧洲平价进程只有两年时间。考虑到欧洲第一个海上风电场建于1991年,而中国第一个海上风电示范工程2007年才建成,国内海上风电平价化进程已经足够快。

电价下调和补贴取消的预期促使去年底一批海上风电项目“急批”。据粗略统计,0.85元/千瓦时电价已获批,全国已开工项目装机超过1000万千瓦,即将开工项目预计装机4100万千瓦。如果2021年底30%的项目投产,将对供应链构成巨大挑战。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我国海上风电年吊装能力仅为400万千瓦左右,缺口巨大。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青君认为,目前的供应链能力不足以支撑海上锁定0.85元/千瓦时电价预期引发的市场抢购,抢购引发的可靠性问题很可能为产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这个空间还是需要深度挖掘的。

截至2019年3月,我国海上风电并网总容量已达369万千瓦,产业规模化发展趋势逐步显现。在平价化的道路上,海上风电面临着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紧迫任务。

一位开发商表示,主体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海上风电项目的投资风险。电价下调后,设备的可靠性和全生命周期的运维能力对降低用电成本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智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CEO兼CTO张告诉记者,技术演进是海上风电发展的动力引擎,是实现海上风电平价的动力源

不过,在张看来,的基因对风电行业至关重要。在设计阶段植入高效可靠的产品基因,可以实现“一次做对”,保证海上风电机组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在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加速的新环境下,传统的技术进化路径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从技术源头选择好的基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被称为“海上风电之父”的丹麦Stiesdal A/S公司首席执行官Henrik Stiesdal于1991年领导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风电场——丹麦3354 Vindeby海上风电项目。他说,从欧洲的经验来看,进一步降低成本来自更大的机组和更成熟的配套产业链。

然而,在中国特定的海上资源条件下,是否可以通过大型机组实现更大的成本降低是颇具争议的。

田青君认为,海上风机的功率是由供应链的成熟度和风力资源的特性决定的,而不是仅仅设计出来的大功率海上风机。虽然中国正在追赶甚至赶超全球海上风电发展的步伐,但短期内供应链很难有大的改变。无论是大型风机的研制,还是海中安装,都需要理性前行,灵活应对。安全可靠仍然是当前海上风电发展的主题。

曹志刚表示,海上风电平价过程中,创新的效果是“两头甜”:既要提高性能,又要降低成本,这将对安全设计边界构成巨大挑战,有时成败“一线之隔”。

“欧洲发展海上风力发电所犯的错误是前车之鉴。我们不需要再花同样的钱在同一个坑上。”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副总裁苗俊也强调,“风资源区域的特点非常多样,无论是风速带还是海洋地质条件,欧洲的先进模式当然适合市场。”

正如海上风力发电发展不是

金风科技总工程师兼海上业务单元总经理翟恩地认为,在海上风电领域,风机所占成本比重比陆上风电有明显下降。因此,更大降本空间来自于海洋工程和运维环节。“海上风电不同于陆上风电,我们必须从海洋工程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它,从而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

更需整个成熟产业链的配合

海上风电的降成本和平价化,不仅需要开发商和整机商的努力,更需要整个成熟产业链的配合。在打造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方面,地方政府大有可为。

丹麦的埃斯比约港是欧洲海上风电的第一港,港口内聚集了装备制造、投资开发、施工总包、运行维护、物流运输、设计、工程咨询、检测认证等200多家企业入驻。广东阳江正在对标丹麦埃斯比约港,借鉴其发展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阳江港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和深水良港优势,力争到 2030 年形成面向世界的融合制造、安装和运维一体化的海上风电装备出运母港。

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阳江目前已接纳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17 家,总投资近 200 亿元,年产值超 300 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明显。预计到 2030 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300 亿元。

据阳江市温湛滨透露,广东省规划海上风电总量达 6685 万千瓦,是全国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最大的省份之一。阳江市规划 1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已于去年底全部核准,占广东省核准总数近1/3,预计到 2025 年将全部建成投产。广东省还支持阳江新增规划 1000 万千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届时阳江市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2000 万千瓦,占广东省总装机容量近1/3。

随着海上风电装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海上风电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机构的落地,阳江“一港四中心”的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生态体系雏形初现。阳江也将为我国海上风电的平价化进程率先探路,在依托产业集群推动行业降成本方面积累先行经验。

随着海上风电的快马扬鞭,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300吉瓦。

基于此,会议期间,通过并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发展大会阳江宣言》倡议,旨在加强全球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加强人才培养和鼓励人才流动,构建严格的安全健康保障体系,推动海上风电与其他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

标签: 海上风电 技术创新 装机容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