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全球热点评!排档期陷入“甜蜜的烦恼”!2023年,让剧院精神回归日常生活

2023-01-24 21:49:40    来源:话匣子

2023

新春佳节,人们在团圆幸福中,积蓄着奋进的力量。尤其是踏过三年疫情的坎坷,很多领域的从业者都憋着一股劲,重新出发!

话匣子推出《我的新春愿望》系列,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为之付出的努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演出市场年度“成绩单”日前发布。去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582场,观众人数约568.9万人次。三年来,应对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上海“剧场人”展现出强劲韧性。在行业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演出市场看上海,上海演出市场看剧场。

眼下,随着演艺市场的逐步复苏,上海大剧院今年的档期已经早早排满。“掌门人”张笑丁说,当下正是重新唤起剧院精神的时候。“新年之际,上海大剧院以焕然一新的迎新氛围,丰富多元的节目内容,全新的艺术活动与空间体验,期盼市民来到剧院空间,和我们一起回归艺术生活。”

最近,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在上海大剧院结束了本轮全国巡演,7场100%的售票率,让大剧院重新回到满座时刻。经历了去年演出档期的更换,“青绿”的如约而至,对剧院而言是一针“强心剂”,也让观众对今年的演出市场充满期待。

“去年在上海看了《惊梦》《唐朝诡事录之曼陀罗》《我,唐吉诃德》,大概每个星期都要去一次剧院。今年肯定先期待《剧院魅影》中文版,当然希望有更多外国的演出来到上海,题材、制作团队还有卡司都很重要。”观众小覃表示。

剧院回归日常,并非一个简单的开关键,而是一个“陌上花开缓缓归”的过程。上海大剧院的春节档期,依旧是上海本土文艺院团担“主角”,上海芭蕾舞团《天鹅湖》、上海歌剧院的《波西米亚人》《托斯卡》以及上海民族乐团的两台民乐专场接连登台。

2004年,原版音乐剧《剧院魅影》首度抵沪,在上海大剧院创纪录地上演100场。今年,作为这部音乐剧名作的第18个语言版本,中文版将于5月3日至6月4日在上海大剧院开启全国首演。

三年来,即便海外项目进入“冬眠期”,大剧院也在积极与国外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团体保持联系,目前已重启谈判。排档期也有“甜蜜的烦恼”,由于好节目太多、档期有限,很多项目已排到2024年甚至2025年。

“下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将再度举办,也是让大家看到海外项目回归的一个最好的时间点。”张笑丁说,“现在观众的期待值高了,对于演出策划方或者主办方来说,会用更高标准引进。一方面是经典的作品,另一方面一定是‘零时差’项目。‘炒冷饭’或者老生常谈的剧目不见得能够吸引观众了。”

此外,剧院也在不断“突围”,从“租场方”再到“内容方”“出品方”,从演出生产链源头掌握主动权。去年,上海大剧院专门成立的创制中心,在不到一年的短时间内,相继推出优质民族戏曲、舞剧、话剧、音乐剧等作品,尤其是昆曲大戏《浮生六记》、《重逢〈牡丹亭〉》,舞剧《白蛇》为代表的“东方舞台美学”系列作品,聚焦中国文学经典和神话故事,将中华美学引入现代表达和国际叙事。

今年,两台创制中心制作的“爆款”剧目——舞剧《白蛇》、音乐剧《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文版将再度在大剧院上演,并计划精修打磨后展开海内外巡演。

与此同步进行的,是他们已经成型的“大西杨”计划。除了上海大剧院,还有YOUNG剧场以及施工中的西岸大剧院这两座由大剧院输出运营管理服务的剧场,在各美其美的同时也将联动策划演艺活动。

张笑丁认为,“剧院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让开放性在公共文化空间里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还有像咖啡厅、展示空间等等,让更多的观众在社交、生活、休闲、艺术普及等方面,都会在剧院空间里更多的停留。同时,剧院和图书馆、博物馆,未来都有可能进行更多的交流。”

她回忆,数年前谭盾作品《青铜乐舞》演出,大剧院和上海博物馆就曾有过联动。未来可以让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剧目的创作,也能让戏剧在博物馆发生。这种开放和交流,将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带来更多美育资源。“会有工作坊给孩子古典音乐、舞蹈艺术、戏剧的普及。不是说孩子就要往这个专业方面去发展,而是说这是一个艺术能够滋养人生的教育。对于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内涵都会有很大帮助,因为未来属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标签: 梁山伯与祝英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