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短讯!科技特派员贺雪峰:把科技的种子撒播给父老乡亲
“对于我们农业技术人员来说,把科技的种子传递给农民,撒播到田野中,看着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是一件幸福的事。”采访中,渑池县农业农村局科技特派员贺雪峰告诉记者。
“作为一个农民出身的农业技术人员,我对农民因为缺技术、缺信息,勤劳而不能致富有切身的体会。怎样帮助父老乡亲,让他们的汗水浇灌出更多的果实,是我从业近三十年来一直在思考、试验、改进、实践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得出的结论是,做一个合格的技术员,要对农民有感情,对技术有兴趣,对工作有热情。”贺雪峰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贺雪峰在大学学的是果树专业,回来后正是果树发展高峰,就当果树技术员,后来渑池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和花椒,特别是花椒,耐旱耐瘠薄,种植效益好,全县发展迅速,群众对技术的要求十分迫切。他于是又学习花椒的种植技术,调查学习农户种植经验,到田间观察花椒树的生长规律、修剪反应、主要病虫害,通过思考、融合,形成自己的认识,提出了花椒幼树期“轻剪、长放、多留枝”的技术路线,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经过生产上验证,确实能加速幼树生长和成形,提高前期产量。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贺雪峰深切地体会到,要做好技术推广,必须理解农民、体谅农民。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贫困人口,往往文化程度低、对知识接受慢,因此在培训、指导中一定要耐住性子,用农民能理解的语言,教一点是一点,多肯定多鼓励,不能急于求成想一口吃个胖子,更不能恨铁不成钢、对农民讽刺挖苦。在教学中关键环节要多方面、多角度、多次重复地讲,来帮助他们理解掌握。
2021年7月18日,贺雪峰把自己在田间拍摄到的、花椒树不同开张角度的枝条结果情况的照片,发到渑池县师资提升班微信大群里,让大家观察比较,然后总结:“拉平的枝条明显结果多,所以我们提倡幼树多留枝、多拉技,拉枝时要拉出主次、拉出层次,实现立体结果、轮替结果。”
这个结论,贺雪峰在以前的培训中已经多次讲过了,这次不过是用实例再加深一下。没想到的是,群里的一位花椒种植户立刻跟着发言说:“注意贺老师说的多拉枝,拉出层次是关键。这一点我以前都没有领悟到。贺老师今天一说,我是醍醐灌顶,猛然醒悟,我以前拉枝,都是拉到一个水平面上,多留枝都显得拥挤了。特别是采摘不方便。”
这位花椒种植户这个学员非常爱学习、爱钻研,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很丰富,在渑池县椒农中很有影响,与贺雪峰之间的一直进行着技术交流
贺雪峰深有感触地说:“这个事例再次告诉我,要把知识变成农民自己的,需要耐心、细致、多角度不厌其烦地重复,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每到花椒管理的关键时期,我都要在群里发照片、发信息,提醒大家及时行动。”
在技术推广中,贺雪峰很注意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实践管理,多让农民自己动手干,互教互学。他说:“每个村有一些农民爱学习、知识接受能力强,我们就发挥这一部分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保证这几个人学明白了,让农民左邻右舍互相学习。”
渑池县很多地方的椒农有早采的习惯,这几年渑池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一直呼吁等到完全成熟后再采收。一些农民反映说,采收晚了花椒会变黑。
2020年,渑池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就在县花椒管理师资班微信群里号召大家自己来观察。结果从8月到11月20日,一直都有学员在群里发照片,证明健康的花椒长到11月20日还是红的、鲜的,而且粒大、皮厚、色红,而变黑的都是前期得了病、果柄枯死的。因此科技人员共同得出结论:前期病害要防好,花椒是不会变黑、脱落的;适期采收能增产、提质。
花椒锈病是对花椒产量质量影响很大的一种病害,渑池县年年都要宣传,发动大家及时防治,还把防治时期和办法印到年历上发给椒农,但有些花椒种植户还是做不到位,因此造成的早期落叶很普遍。
2021年10月20日,渑池县洪阳乡一位花椒种植户在微信上发了一张自己椒园的照片,满树绿叶,而邻近的椒园叶子已经基本落光了。贺雪峰立即让这位花椒种植户介绍自己的防治经验,其它群员也希望这位花椒种植户把药剂配方贡献出来。一位花椒种植户很高兴地把自己的办法告诉给大家,什么时间用什么药。
“其实方法和经验,还是我们培训时讲的方法。通过让农民自己参与实验,自己教育自己,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贺雪峰说。
为了适应农民对技术的迫切要求,加速技术的传递,2020年起,渑池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在县产业发展中心、扶贫办的支持下,组织举办了“2020年渑池县百名花椒师资培训班”“2021年渑池县花椒师资提升班”“2021年渑池县职业椒农培训班”,直接培训学员近500名,经过理论培训、实践训练的师资班学员再到各自的乡村举办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在全县乡村举办培训50多次,受益群众4000多人次,“轻剪、长放、多留枝”的幼树管理理念进入了千家万户。
农民的时间也很金贵,因此,渑池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每次活动都要认真备课,少说不符合当地实际、对农民没有帮助的空话。每次培训都要让农民眼界有所扩展,思考有所深入,技术有所收获。
时间长了,渑池县农业农村局科技人员到乡村办培训班时群众参加也积极了,有时一个村举办培训,邻近的几个村群众听说都赶来了,结果教室里坐不下,只好挪到院子里、搬到戏台上,凳子不够了就站着听。
“这些年的工作中,不敢说干一行精一行,至少干就认真干,自己先把道理弄通,能自圆其说,再传授给群众,发现有什么不符合实际的地方随时改正,决不糊弄老百姓。”贺雪峰说,“每次培训开始前,我都要先到田间转一下,见村民问一下,了解村民的种植情况和技术需求,然后对症下药。这些年不管是培训还是实地指导,农民的反映都说:你讲的我们能听懂,用得上,符合实际。”
“我们是技术的传播者,服务农民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每次服务后都会有农民要我的电话,平时里经常有农民打电话咨询技术问题,我总是知无不言、耐心解答。”贺雪峰真诚地说,“还有农民听了我的课后给我写感谢信,感谢我把钻研技术无私传授给他们!能得到农民的认可,这是我最值得骄傲的成绩。”
全媒体记者 胡润田
相关阅读
-
陕西榆林市乡村振兴规划发展指导中心开...
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 -
宝鸡市渭滨区:新民巷好吃街火了,果然...
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 -
全球看热讯:商洛市山阳县:“三抓三强...
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 -
商洛市山阳县:“四个强化”扎实推进国...
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 -
雨丹协作结硕果 许家塬村产业兴
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 -
陕西榆林横山区:“一件事一次办” 让...
中国农科新闻网是农业科技报社顺应网络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在三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