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焦点!一粒粮食 蕴含多少农机力量?

2022-06-22 05:52:45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6月初,江油市小溪坝镇人民村,三台收割机在麦田来回穿梭。

“三夏”时节,田间地头“铁牛”日渐增多,随处可见一辆辆收割机、播种机、插秧机轰鸣着来回奔波,唱响夏粮丰收“交响曲”。


(资料图)

“三夏”是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的第一场硬仗。省农业农村厅6月10日“三夏”农机作业数据显示,在已收获的876万亩小麦当中,依靠机器收获了798万亩,占比91%。收获的2023万亩油菜当中,依靠机器收获了1036万亩,占比51%。栽插的2724万亩水稻当中,机插秧面积1470万亩,占比54%。现代农机,已然成为“三夏”生产的主力。记录农田里发生的新鲜事儿,本报今起为您探寻今年“三夏”期间的“农机之变”。□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文/图

6月初,江油市小溪坝镇人民村,江油市众望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邓育银正带上专合社两名成员紧张作业,三台收割机在麦田来回穿梭,经过一天时间连续作业,收下该村的最后一粒小麦。

“五天时间里,人民村700 多亩小麦全部机收完毕,亩产700斤,与去年持平,预计亩均产值1050元,较去年增长近两成。”江油市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中心主任李恒告诉记者,人民村地处江油北部,这里的小麦收割完毕,基本上全市小麦主产区就宣告收获顺利结束。

正是有了农业机具保障,今年“三夏”生产作业水平上了新台阶。今年以来,四川农机化生产,不仅是机收水平的提升,更是从作业环节、作业水平等全方面的提升。

“量变”和“质变”

“专合社机具不断增加,作业服务面积比以前更大了!”忙完手里的农活,邓育银向记者回顾他所经历的“农机之变”。2000年返乡创业之初,邓育银成了一名拖拉机手,2009年牵头成立农机专合社时,只有20余台机器、27名社员。目前该农机专合社成员已达157人,有联合收割机71台、拖拉机80台、插秧机70台、无人机4台,农机服务面积达到4万亩次。

邓育银经历的变化并非个例。截至 6 月 10 日,四川投入“三夏”生产作业的小麦收割机达4.3万台,油菜收割机3.1万台,机收面积分别达798万亩、1036万亩。

奋战“三夏”,四川农业机具不仅更有“量”而且更有“型”。从事“三夏”生产的农机装备主力,从过去常见的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扩展到插秧机、大豆玉米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投入“三夏”作业的水稻插秧机2.4万台,较去年增加540台,投入的玉米播种机从去年9400多台增加到今年的1.1万台。

“单一”与“全程”

连日来,虽然本地的机插秧作业已近尾声,但广汉市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又承担了金堂县官仓街道荣华社区1500亩面积的机插秧服务,加上机器育秧,每亩收取200元的服务费用。

“今年首次到荣华社区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每天专合社10名成员同时下田,预计6月下旬栽插完毕。”专合社理事长廖兴华说。

目前,廖兴华在广汉市连山镇流转的2000多亩耕地已经栽插完毕,另外还为周边上万亩稻田提供机插秧服务。他告诉记者,专合社刚成立时候,主要是进行耕地、收割作业服务,现在水稻、小麦从耕到收、从粮食烘干到秸秆还田所有环节都能提供机械化服务,特别是这几年,专合社前后购进15台无人机提供施肥和植保服务,极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从单一的机械化作业环节,到全程机械化,农机作 业 薄 弱 环 节 不 断“ 补短”。统计数据显示,“三夏”期间,四川水稻机插(机播)面积1470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98.5万亩;油菜机械化收获过去一直是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今年机收面积已经达到 1036 万亩,较去年同期增长103万亩,增幅较高。

“有用”到“好用”

内江市资中县是个典型的丘区县,机插秧过去一直是该县农机服务最薄弱的环节。为了田间地头“有机可用”,资中县农友农机专业合作社从外地引进了几台插秧机,但因为从外地引进的机型太大,且农田未改造,插秧机下田容易陷机,影响田间作业进度。

“机不适地,地不宜机,面对这样的地块的插秧需求,我们往往请人工栽秧,增加了种植成本。”农友农机专合社负责人肖彬说。

近两年来,形势已大有不同,肖彬陆续引进了适宜丘区机插秧作业的机械,加上“五良”融合产业宜机化改造持续投入,机插秧已经不是难题,今年专合社水稻托管2000亩,较去年增加了1000亩。

“过去水稻机械化服务,单次算下来每亩田收取的作业服务高达600多元一亩,现在全托管服务,亩均仅500元,很受老百姓欢迎。”肖彬说。

“农机从‘有机可用’,到‘有机能用’‘有机好用’。”资中县农机推广站负责人陈勇感触颇深地说,去年以来,资中着力推进“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让农机既能爬坡又能下坎,在丘区无往不利。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编辑:牛姣

标签: 专业合作社 小溪坝镇 作业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