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著名作家唐浩明:小时候最喜欢的连环画是《三国演义》

2022-05-10 14:47:28    来源:大众日报

日前,著名作家、学者唐浩明在接受中华读书报专访时说,小时候最喜欢的连环画是《三国演义》。他谈到《三国演义》吸引自己的原因之一,是书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有声有色的英雄人物。其实,很多人正是因此喜欢《三国演义》,沉浸于品读其中不同人生的跌宕起伏。

唐浩明谈到小时候对于《三国演义》的痴迷。他说,偶尔有了一两分钱,就到小人书摊租书看。那时候,一套《三国演义》连环画有几十本,能坐在书摊旁边看一个下午。没有钱再换一本,就把手里的书再看第二遍、第三遍。与他年龄相仿的人,估计不少也会有同样的童年记忆。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有的即使着墨不多,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不用说那些主角或者准主角。不同的性格特点,往往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往往会走出相似的人生轨迹。比如,许攸、邓艾这两位,堪称居功自傲型的,也都因此引来杀身之祸。

许攸先是跟随袁绍,因计不为袁绍所用,又因纵容子弟贪取财货而遭袁绍贬斥,一怒之下,转投曹操。曹操重用许攸,并善其计,亲自带兵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粮草,致袁绍方面军心大乱。至此,曹操一举扭转被动局面,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坚实基础。曹操又用许攸之计,决漳河之水,顺利攻下袁家大本营冀州,随后平定辽东。从此以后,曹操得以经营邺城,这里也成为曹氏事实上的政治中心。可见,许攸对曹操势力壮大确实作出了重要贡献。

说起来,曹操和许攸算是老相识,只是开始没走到一个阵营中。许攸的才能,曹操是一清二楚的。所以,得知许攸主动相投,曹操喜出望外。《三国演义》中描述,曹操“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远远看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曹操“先拜于地”。虽说是老朋友,但毕竟现在两个人身份有些悬殊,许攸慌忙扶起曹操,“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曹操回答:“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居上位者谦恭,处下位者逢迎,两人言笑晏晏,气氛之融洽可想而知。为报答这份相知与相敬,许攸又怎能不肝脑涂地?于是,当曹操说出“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时,许攸当然也是倾囊以授。许攸对袁绍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计谋所出无不直指袁绍方面的咽喉要害。曹操依计而行,成功偷袭乌巢,而且整个过程果然也不出许攸所料。

所谓水涨船高,许攸的自满也就此膨胀起来。官渡一战,许攸已经把自己“封神”。至曹操采用许攸之计成功攻取冀州后,许攸的尾巴更是翘到了天上。

按《三国演义》的描述,曹操统领众将进入冀州城,快要进入城门时,许攸纵马来到跟前,用马鞭指着城门,对着曹操高喊:“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初见曹操时,曹操以大礼相见,许攸还感到很是不安;彼时,许攸对“公乃汉相,吾乃布衣”的差别还很清醒。此时,许攸已经完全放飞了自我,满脑子都是自己的那点儿贡献和成绩,眼里已经完全没了曹丞相,以至于当着众人的面,出言不逊地喊起了丞相的小名。其他人是什么反应呢?“操大笑。众将闻言,俱怀不平。”曹操大笑,心里未必不生气。众将心中都有不满,表面上未必表现出来。祸根已经埋下了,许攸并不自知而已。

有一天,大将许褚骑马从东门走,正好迎面碰上许攸。许攸一边打招呼一边对许禇说,要是没有我的话,你们这些人哪有机会从这个门出入?许褚大怒,我们这些人千生万死,奋不顾身地拼命血战才夺得城池,你怎敢夸口把功劳全揽到自己头上?许攸于是轻蔑地开骂许褚:“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许褚早就心怀不满,此时何能再忍?手起剑落,杀了许攸,提头去见曹操。曹操严厉批评了许褚一番,命令厚葬许攸。然后,这事到此为止,也就翻篇了。

在《三国志》的许褚传中,没有提到过许褚杀许攸的情节。关于许攸的记载,也只是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话,其中并未提及他是被许褚所杀。《魏略》中关于许攸之死的记载,大致与《三国演义》的描写相似,也是说许攸自恃勋劳,与曹操开玩笑不分场合,常喊曹操小名,曹操虽然大笑而“内嫌之”。后来,许攸随曹操出冀州城时,又指着曹操对身旁的人吹嘘,要是没有我,你们哪能有机会从这个门出入?有人把这件事密报曹操,于是许攸被收押,后来被处死。

结合相关记载来看,许攸恃功自傲并无任何疑义,他不分场合地自夸功劳也当属实,但他并非如《三国演义》所言被许褚所杀,应该是被曹操命人所杀。

那么,《三国演义》中为啥让许褚杀了许攸呢?一者许褚是一员猛将,二者许褚是曹操事实上的贴身护卫,他为了维护曹操的尊严而杀许攸,可谓顺理成章。同时,这样的情节安排,也使小说中关于曹操的描写更加符合逻辑。曹操虽然被描写成“乱世之奸雄”,但极为爱惜人才。想想看,面对屡屡冲撞冒犯自己的祢衡,曹操尚碍于其名士的头衔而不肯杀之,对于名气比祢衡更大,又为自己作出重要贡献的许攸,他又怎能会仅仅因为言语不逊而痛下杀手?所以,许褚自然而然就需要出场了。

为什么曹操会命人杀许攸呢?许攸居功自傲,言行无状,固然是一个直接原因,但这个原因更像是个导火索,并非根本。更重要的,恐怕还有如下两个原因:一是曹操对军纪的维护。当时,在多方势力的相互攻伐中,一支队伍想要形成可靠的战斗力,首先要有严明的纪律,对此长期带兵打仗的曹操深有体会。在这方面,曹操曾亲自“割发代首”以维护军纪,他又如何能长期纵容许攸反复破坏这种纪律和秩序?另一方面,曹操对变节之人,从内心里还是不那么认可。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战死,于禁投降。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哀叹良久,“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所以,对于背袁转投而来的许攸,他始终心存芥蒂。杀掉许攸,应该更符合曹操的处世原则。

还有一个叫邓艾的魏国名将。他属于军事天才,极善用兵。他奉命带领一支队伍伐蜀,选了一条其他人都认为不可能的进军路线,行无人之道七百余里,凿山开道,遇水搭桥,竟然奇迹般地一路打进蜀国国都,在蜀主刘禅率领一班文武“面缚舆榇”出降后,轻松灭掉了蜀国。按《三国志》记载,“艾深自矜伐,谓蜀士大夫曰: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显然,立下如此一件大功,邓艾也沉不住气了。他得意洋洋地对着原蜀国的那些官员说,你们幸好遇到我,才有今天投降后的好日子,若是遇上吴汉那样的莽撞之将,早就把你们杀光了!

邓艾不只是大肆自吹自擂,还不愿听从朝廷节度而用事自专,终于给自己惹祸上身。再加之钟会等一批人嫉妒他的功劳,向朝廷密报称邓艾要谋反,最终,邓艾父子一起被杀。要说邓艾居功自傲,他确实有自傲的资本,然而这种自傲让魏国把持政事的司马昭感到了切实的威胁,于是他的人生就必然走向悲剧了。

在整个三国故事里,许攸、邓艾根本算不上主角,甚至连准主角都算不上,但他们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仍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唐浩明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个性鲜明,有声有色。读《三国演义》,还是要读懂这些人物;读懂了这些人物,也就读懂了朋友间的义薄云天,读懂了运筹帷幄的谋略机变,读懂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标签: 著名作家 三国演义 深刻印象 贪取财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