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跨省种菜记

2022-04-15 18:43:27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春耕时节,在贵州省道真县阳溪镇龙台村枕台坝组,十几位村民正在打理田地里的荒草,几台大功率割草机的轰鸣声响彻山谷。菜农冯青正站在田坎边,叮嘱手持割草机的村民要注意安全。

早上还在重庆市武隆区黄莺乡复兴村的蔬菜基地安排雇请工人,中午就出现在贵州的田坎上,冯青为何每天都要一脚踏两省呢?

故事还得从一次“偶遇”说起。

一门心思

冯青是黄莺乡隆兴村人,10年前和丈夫杨江一起在海拔1000米的复兴村山重塘组流转了1300亩地,开荒建起了蔬菜基地,还成立了富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菜老板。

10年的摸爬滚打,冯青尝过产业发展中的各种酸甜苦辣:没有技术、菜长不好、销路不畅、遭遇卖难……

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冯青始终坚持种高品质高山蔬菜的初心,通过挖机深翻土地提高肥力、石灰消毒杀菌预防病虫害、轮作蔬菜品种“养土”、走出去叫卖打开市场等举措,硬是把蔬菜产业越做越红火,先后获得了“重庆名牌农产品”“巴渝巾帼产业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重庆市农村残疾人阳光扶贫基地AAA级”等荣誉。

“我们蔬菜基地能有今天的发展,还要感谢国家硬化了‘蔬菜路’。”冯青介绍,在黄莺乡海拔较高的复兴村、隆兴村、新树村,有几十户蔬菜种植户,虽然规模大小不一,但从大河坝(新树村)到木梯子(复兴村)全程18公里、宽6.5米的这条“蔬菜路”,却关系着道路环线上每家每户的生计和希望。

2020年8月,在黄莺乡党委、政府的积极争取和支持下,这条呼吁多年、花费近1800万元的“蔬菜路”终于硬化完成。

路通才能产业兴。从此,冯青更加坚定了一门心思走好蔬菜路的决心。

一眼相中

冯青的蔬菜基地常年雇请了近20名工人,如同一个大家庭。“都是附近的乡亲,其中有几个还是贵州人。”

冯青介绍,虽然重庆与贵州有地界之分,但基地所在的隆兴村与紧邻的贵州省龙台村交往频繁,边界上的村民经常往来,互通有无。

“罗润书就是其中之一。”冯青特别提到的罗润书是龙台村人,50来岁,身体残疾,是该村的重点帮扶对象。

“家离这个蔬菜基地就10多公里,20多分钟车程,等于是在家门口挣钱。”虽然罗润书腿脚不便,但干起地里的农活还是一把好手,已经在冯青的蔬菜基地干了整整2年。

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脱了贫还要奔小康。作为罗润书的对接帮扶干部,龙台村党支部书记罗茂慑得知罗润书的近况后,便跟着来到冯青的蔬菜基地探望。

“你在这里干的活儿重不?能拿到现钱不?”罗茂慑问。

“包吃包住,一天10小时能挣150元,丰收时加班装菜还有加班费。来基地两年,每年能挣两万多元,跟着冯青干活有奔头。”罗润书回答。

单独找罗润书谈话后,罗茂慑之前的担忧和顾虑都烟消云散了。同时,罗茂慑还“偶遇”冯青,了解到冯青坎坷的产业发展之路,对冯青干事创业的劲头十分赞许。

“你想过扩大种植规模吗?”提出这个问题,罗茂慑是为下一句话埋下伏笔,因为他一眼相中了冯青的蔬菜产业,想动员冯青到龙台村去考察,发展蔬菜。

一拍即合

去年11月冬闲时节,冯青借为罗润书等工人送工钱的时机,驱车深入龙台村考察摸底。

在罗茂慑的介绍中,冯青了解到,该村曾以烤烟产业为主,为此进行了水改旱种烤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土地闲置现象严重,该村便以村集体名义成片流转村民的土地,用以吸引种植大户发展产业,既可将土地有效利用起来,又可支付农民土地流转金,还可带动留守村民务工挣钱。

“本是一举三得的好思路,但遭遇了当头一棒。”罗茂慑坦言,该村第一个引进了藤椒种植大户,但藤椒在海拔1100米的龙台村完全“水土不服”,因缺乏技术和管理,挂果率低、品质差,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覆盖该村高家坝、枕台坝、小堡、三王庙、生基塘、芦花岩五个村民小组1060亩的良土就这样撂荒了至少一年。

“土地荒了可惜呀。”“工钱没拿到,流转费也欠了。”藤椒种植的失败给当地带来不小的打击。

“我是真心邀请你们来种蔬菜。”罗茂慑开诚布公向冯青抛出了橄榄枝,“《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丘陵地区的撂荒地,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发展粮食、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你们来种蔬菜,我们是大力支持的。”

吃了“定心丸”后,冯青与罗茂慑一拍即合,以租金每亩120元/年的价格承包了该村1060亩撂荒地,全部发展高山蔬菜。

一往无前

说干就干。

冯青在该村召集了20余名村民,带上机具浩浩荡荡地进行开荒作业,期待成片撂荒地早日“返青”。

“起码要用一个月时间来开展准备工作。”冯青说,因为是荒地,要经过除草、消毒、翻土等步骤后,荒地才能种蔬菜。目前菜苗正在培育中,4月下旬就能进行移栽。

“新开荒一个基地,有信心能发展好吗?”这个问题,冯青多次自问自答:第一,当地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有宽敞的硬化公路,运输没问题;第二,只要将堰渠修缮一番,就可以灌溉所有菜地,水不成问题;第三,自己有种菜技术和固定的客源,销售没问题。

每一次的自我对话后,冯青就更加坚定发展信心。

在与冯青签订合同后,罗茂慑也遇到村民提出问题:“把地交给冯青就不怕再次‘栽跟头’吗?”罗茂慑总是回答:“不担心!这是一个双赢的项目。”

罗茂慑解释道,目前,冯青的蔬菜基地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品种就有15个,品质好;不仅销往重庆盘溪、双福、杨家坪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还远销上海、广东、湖南、湖北等地,销路广、客源稳定;从第一天打造基地起,就能帮助村民增收;蔬菜丰收后,只要蔬菜开销,每销售1斤,村集体就有0.1元收入,1000多亩地轮作,同一块地可以带来几份收入,充实村集体的力量。

如今,蔬菜基地里每天都有工人干活。村民杜小敏自从丈夫生重病不能外出务工后,就一直发愁没有经济来源,如今到蔬菜基地干活后,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站在田坎边,望着眼前忙碌的景象,冯青嘴角上扬。下一步,她要申报有机蔬菜,培优品种,打造品牌,修建冻库,注册商标“冯氏农蔬”,做强高山蔬菜产业,提升高山蔬菜品质。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牛姣

标签: 蔬菜基地 一拍即合 外出务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