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榆林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综述

2022-04-11 15:30:24    来源:榆林日报

四月的塞上大地,万物勃发,生机盎然。走进乡村田野,只见桃花杏花开、春耕植绿忙,目之所及,皆为风景。

在榆阳区鱼河峁镇柏盖梁村,众跃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用新采购的移植机栽种红葱,去年每亩上万元的收入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今年将红葱的种植规模扩大到1000亩;靖边县东坑镇启动了“清洁村庄·献礼二十大”百日攻坚行动,连日来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清理清运垃圾合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美丽乡村焕发出新魅力;绥德县义合镇薛家渠村举办“红色大讲堂”,首期讲座《孝善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吸引来众多村民参加……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变为现实图景。

2021年以来,榆林市坚持“守底线、保供给、兴产业、推改革、促增收”,强力推进“三农”各项工作,农业高质高效水平持续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格局加快构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良好开局。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乡村振兴的前提,就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系统传达学习新政策、新要求和有关会议精神,认真分析面临形势,深入研判存在问题,研究部署重点工作,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建立“一月一推进、两月一审计、一季一点评”工作机制,推行“456”防返贫监测工作法……一系列有创新、见成效的举措成为有效衔接开局之年的亮点。全年纳入监测对象1835户4936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驻村帮扶工作在全省交流经验,消费帮扶金额达14.02亿元,“万企兴万村”行动走在全省前列。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3.6万户农户增收,特色产业联农带农范围更广。脱贫劳动力全年就业人数达到14.2万人,实现有劳动能力脱贫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2021年,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616.8元,同比增长13.96%。

今年,榆林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继续实行风险摸排网格化、监测预警信息化“两化管理”,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扎实推进佳县、清涧、子洲省级重点帮扶县工作,广泛凝聚社会帮扶合力,不断提高脱贫人口生活水平。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多来,榆林坚持以产业振兴为基石,不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37.9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到70%。开展撂荒地整治,累计复耕复种5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92万亩,稳居全省第一。

——加快“4+X”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出台马铃薯、羊子、蔬菜、山地苹果、玉米等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建立小杂粮、中药材等全产业链发展规划,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702个,增长率6%,全市市级及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685家、示范家庭农场达到778家、龙头企业达到282家。

——聚才赋能助推振兴。组织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304期21525人、创业培训班321期12456人,培训农技人员2365人次,建立长期科技示范基地50个,试验示范面积达2000余亩,推广先进试验技术400余项。

今年,全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确保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246万吨左右。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以文化振兴为灵魂,促进乡村文化兴盛;以生态振兴为重点,推动乡村绿色发展;以组织振兴为引领,筑牢坚强战斗堡垒;以生活富裕为根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以健全机制为保障,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榆林多措并举大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图书馆和文化馆“两馆”分馆26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401个,全市镇、村级全民健身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85%、70%。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917.13平方公里,实施退耕还林65.55万亩,完成营造林及种草面积107.6万亩。狠抓村级党组织建设,创建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42个、市级五星级村党组织107个。强化一线帮扶力量,新选派队伍1000支、驻村干部3100名。2021年,榆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52元,同比增长10.7%。今年,榆林将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推广“一户一田”、土地集中流转,加快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项项产业的落地生根,一座座村庄的华丽蜕变,一个个农民的喜笑颜开……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勤劳进取的榆林人民正在创造着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本文来源:榆林日报

标签: 美丽乡村 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