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力推动榆林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2022-04-07 15:27:25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3月11日,陕西省榆林市2022年防止二次沙化暨国土绿化动员会在榆举行,印发《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方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到2025年,规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00万亩,全市7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稳定在60%左右,沙区植被覆盖度达到65%以上,实现榆林由“浅绿”向“深绿”转变,推进榆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工作进入新里程

今年,榆林市全面启动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任务100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0万株,建设生态振兴示范村20个、森林村庄50个、绿化村庄50个,实施低产经济林改造4万亩,加快榆林绿的底色由“浅”向“深”转变。

为突出解决沙地再治理问题,榆林将实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保护与营造林、退化草原修复、荒漠化治理等项目,完成人工造林29.4万亩、飞播造林8.5万亩、封山育林16.25万亩、人工种草7万亩、退化林修复18.9万亩、退化草原改良8万亩。

按照五年行动方案,榆林还将动员各类资源开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矿区及其周边、生产生活区进行绿化,提高矿区林草植被盖度;鼓励和引导有意愿的企业、社会资本与相关部门合作参与生态建设,明确资源型企业认领认建造林种草项目,领取相应的“碳票”;通过集约经营和技术升级,建设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高质量“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

创新推进“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继续对绕城快速干道外侧5-10公里范围内裸露土地及城区空地进行绿化,对低效林地进行抚育提升,对主城区周边老化退化灌木林(沙蒿)进行更替改造,完成植树造林30万亩,为建设300万亩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生态廊道建设,按照“林带补绿、林相添彩”原则,对高新区核心区生态景观廊道、三鱼路、榆商高速、榆佳高速、吴堡过境线、210国道、绥延高速等道路绿化进行提升改造,打造以绿色通道为骨干框架的生态防护屏障。

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探索形成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尽责单位具体实施的义务植树新形式,在环榆林中心城区周边建设50个森林村庄。

加快重点区域绿化,推进靖边县白于山区绿色生态屏障建设,5年实施绿化面积100.89万亩;推进红碱淖“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项目落地;对榆阳区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靖边县龙洲丹霞地质公园、佳县东方红产业园周边山体、子洲县北方塬林场等重点区域进行绿化。

实施“三林”提升改造工程,重点对沙区新辟农田、丘陵区新建宽幅梯田建设农田林网,实施10万亩农田防护林网建设,保护70万亩农田不受风沙危害。加快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完成沿黄直观坡面绿化2.5万亩。沿黄六县市分别打造一处不低于2000亩的示范点。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实施人工种草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8万亩。支持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

全面实施乡村生态振兴

造林绿化是生存工程、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围绕林草经济体大而不优问题,2022年,榆林市创新开展造林绿化示范点建设,推广米脂高西沟综合治理模式,打造榆阳区青云镇色草湾村、鱼河峁镇鱼河峁村、米脂县杨家沟镇杨家沟村、佳县佳芦镇城关村等20个生态振兴示范村。继续发展核桃、两杏、海红果、文冠果、酸枣、紫花苜蓿等林草产业,新建经济林基地1.3万亩,改造低产经济林4万亩,在吴堡县、佳县推广元宝枫栽植200亩。

结合红枣“链长制”建设,实施红枣振兴五年计划,重点对沿黄优生区80万亩红枣经济林进行生态管护,每亩每年补助管护费用50元,确保沿黄区域红枣林面积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

抓好生态帮扶工作,持续抓好生态护林员选聘续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工程项目倾斜帮扶等工作,拓展脱贫群众增收空间。加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彰显生态资源的旅游、保护及教育等功能。

统筹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以大规模造林绿化为先导,持续加强飞播造林,大力推进人工造林,扎实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深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坚持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建好生态示范村,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加强矿区生态修复,实施退化林改造和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封山禁牧工作,巩固好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突出重点优化区域生态治理,全方位提升国土绿化水平。神木、府谷等市县聚力推动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红枣林保护工作,定边、靖边等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榆阳、横山等县区着力提升防沙固沙质量,清涧、子洲等县持续做好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现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大提升。建立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实”字托底、“干”字为先,把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并严格做好验收考核,做到图有可查、地有人领、树有人栽、效果可见,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突出解决保护难问题

今年,榆林市将全面强化林草资源保护,突出解决保护难问题,持续提升林草资源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从大力学习弘扬榆林治沙精神入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使命意识,全面加快林草科技创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奋楫笃行、久久为功,推动全市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深化推进林长制工作,夯实森林资源保护主体责任,发挥好各级林长的作用,落实常态化督导检查机制,围绕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破坏野生动植物、非法占用林地等重点工作制定年度任务清单。。借鉴林长制工作经验开展好的地市,继续完善各级林长制体系建设,初步建立林长制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加强野生动植物及湿地保护,调查全市野生植物分布,制定途经榆林市野生鸟类迁徙路线图,探索聘用社会志愿者作为湿地保护卫士,加强湿地和野生鸟类的监管。加强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控,严防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的侵入。强化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根据中省安排,进一步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完善保护地总体规划,逐项整改“绿盾”行动中发现的违法图斑。

落实封山禁牧五项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封山禁牧责任金扣减制度。加强巡查检查力度,特别是林业重点工程区、自然保护地、交通道路两侧等重点区域。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全年森林草原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25‰以内。

统筹林长制、塞上森林城以及森林资源管护,依托现代化信息手段,建设“榆林生态云”管理平台。在榆阳区、定边县率先开展县级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云平台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森林资源“一张图”年度更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搭建开放共享的榆林市森林资源管理智慧平台,实现重点地区、重点矿区、重点动态监测、重点专题项目森林资源变化及时监测。

加强科技支撑保障,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防止二次沙化及“双碳”目标,加快林草关键技术突破,持续开展文冠果栽培技术研究、枣疯病防治实验、沙蒿花粉控制技术研究等。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樟子松嫁接红松、菌根食用菌林等实用技术。

标签: 森林资源 综合治理 国土绿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