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聚焦 >

规范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 证监会出手严管“假外资”

2021-12-24 11:22:3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日前,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为完善沪深港通机制,中国证监会拟对《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以下简称《互联互通规定》)进行修改,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着重对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行为作出规范,对所谓“假外资”实施严格监管。

规范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

事实上,内地资金绕道香港进行配资炒A股的现象,已存在多年。由于违规配资对市场影响较大,因此,内地对违规配资炒股监管十分严格,配资资金成本较高,渠道较少,杠杆额度也受限。但香港地区对配资监管相对宽松,根据香港证券与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披露,香港配资价格约为内地的一半,在资金价格上具有较大优势,杠杆也可以做大,“性价比”很高,部分主体便利用这一便利,通过香港配资绕道回内地参与股票市场投资。资金成本和规模上的优势吸引了“假外资”。此外,“假外资”交易账户不被穿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监管。

证监会表示,此次修订将《互联互通规定》的第十三条第一款修订为“投资者依法享有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买入的股票的权益。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自规则实施之日起,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政策实施之日起1年为过渡期。

与此同时,沪深交易所同步修订的沪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将进一步明确内地投资者具体范围。内地投资者包括“持有中国内地身份证明文件的中国公民和在中国内地注册的法人及非法人组织,不包括取得境外永久居留身份证明文件的中国公民”。

近年来,有部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通过沪深股通交易A股。此类证券活动与沪深股通引入外资的初衷不符,且这些投资者中98%以上已开立内地证券账户可直接参与A股交易,两种途径交易有发生跨境违规活动的风险,也给市场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谓“假外资”的印象,不利于沪深港通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

严管“假外资”极有必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7日,沪深股通累计成交额达67万亿元人民币,累计有1.6万亿元人民币资金净流入内地股市。但也诚如证监会在修订说明强调的那样,一些内地投资者利用规则漏洞顶着“假外资”的帽子,通过北向资金入场交易,也对内地股市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为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依法加强对跨境证券活动的监管,对这些“假外资”从严监管极有必要。

从公开信息来看,“假外资”对市场造成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一些投资者利用香港配资成本较低的特点,大肆加杠杆配资后进入内地炒股,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另一方面,这些投资者充分利用了香港市场证券账户穿透不彻底的特点,用“假外资”身份逃避监管,大搞暗箱操作,以快进快出的方式试图操纵股票非法牟利。从证监会查处的案例来看,2016年的唐汉博跨境操纵“小商品城”案、2019年的吕乐等人操纵“菲达环保”案,都是此类手法的典型代表。

“假外资”总体规模不大长期来看对股市影响较小

数据显示,目前“假外资”交易总体规模不大,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投资者数量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约有3.9万名。

兴业证券分析师张启尧则通过港交所披露的托管机构将北向资金拆分为:外资银行(配置盘)、外资券商(交易盘)以及中资机构(可能包含“假外资”)。

截至12月17日,上述三类资金持股市值分别为2.16万亿元、4847亿元、971亿元,占全部北向资金的比重为78.8%、17.66%、3.54%。

张启尧表示,一部分内地资金绕道香港、借助陆股通来投资A股标的(港股更容易加杠杆且利率更低、监管环境相对更宽松),而这部分资金大多托管于中资(内资和港台)的银行或券商,其交易频率高于配置型和交易型外资,这部分资金中包含“假外资”的概率比其他两类更大。

从持股占比来看,可能包含“假外资”的中资机构的持股占比仅为3.54%(其中还包含有“真外资”)。

另外,本次修订政策中设定了为期1年的过渡期,这也是充分考虑了对市场的影响,且近期A股走势并不十分强劲,在有1年过渡期的情况下,“假外资”不一定扎堆急于卖出。并且,从长远看是利好,从严监管“假外资”问题,是完善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规范跨境违规风险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沪深港通稳健发展。在规范发展后,有助于避免A股出现大起大落,防止市场大幅波动。(司马岩)

标签: 内地投资者 返程交易 假外资 违规风险 沪深港通稳健发展

相关阅读